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
心理健康 · 心理百科 · 正文
心理科普小知识之世界精神卫生日
发布时间:2024/10/10 责任编辑:郑亚陆 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浏览量:

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。今年精神卫生日的活动主题是“共建共治共享,同心健心安心”。

你是否有过以下体验?在学习和生活中,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,对自己过分苛责,不知不觉间走入“纠结、较劲、反复思索”的怪圈。人们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心理资源,一旦资源匮乏,便会处于一种“内耗”的状态。

偶尔如此,无需太过在意,但是长期这样,就要留神了,此状态会诱发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

一、什么是健康呢?

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、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,它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。

传统的健康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,没有疾病或病症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“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,而且还是具备心理健康、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。”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,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,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。

二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?

1.有适当的自我安全感,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。充分了解自己,合理评价自己,不过于自卑,不过分自负。

2.生活要有目标,要有计划,而且目标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要太大。

3.要善于学习,尤其是从困难和挫折中学习经验。善于交友、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4.能够合理自发的调整自己的情绪,既能够合理的发泄自己的情绪,表达自己的情绪,又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5.能够合理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,以及矛盾和冲突。

三、心理健康的十要素

1.心理活动强度:指对突发的精神刺激(突发的重大事件)的抵抗能力,越强越好。

2.心理活动耐受力:即长期忍受精神刺激的能力。

3.周期性节律:应规律而不易紊乱。

4.意识水平:以注意力和记忆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标准。

5.暗示性:受外界的心理暗示不宜高。

6.康复能力:受创伤后心理康复的速度。

7.心理自控力:对自己行为、情绪、思维的控制能力。

8.自信心:正确自我的认知能力。

9.社会交往: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。

10.环境交往能力:主动适应环境,心理水平较高,而消极适应较低。

四、心理疾病的几大诱因

1.家庭因素

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,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,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。

2.学校因素

面对繁重的学业,很多青少年都会经历考试的挫折,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面对这些存折。当青少年考试失败时,如果迎来的是家长或教师的斥责,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会感到前途渺茫,甚至会对自己彻底放弃。

3.社会环境因素

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,生活节奏紧张而急促,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着升学、社会适应等一系列地重大问题,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,精神压力过大。同样,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,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,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,有时也会去其精华,取其糟粕,进而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4. 对网络的依赖心理

每天大量的时间上网,或者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,极可能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,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、情感和心理定位。

5.自身因素

有的学生天生带有比较敏感或者是高自尊等心理特质,这类学生常常因为多想、多疑而更容易患上抑郁症、焦虑症等心理障碍。